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寒假社会实践】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2-02-24浏览次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们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传承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增进新时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底蕴和文化魅力的理解,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探索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小队于2022年1月8日到2月8日赴日照、青岛、泰安、威海、东营、宜昌等地,参观3处非遗中心,探访9项非遗项目,与传承人面对面,近距离体验非遗技艺,通过参访、体验、调研,进一步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读懂割绣之美,传承技艺之根——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莲割花

1月8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日照东夷小镇割花“非遗工坊”,探访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工坊,琳琅满目的割绣工艺品映入眼帘。有栩栩如生的老虎头玩偶、朴素精致的手链、柔软鲜艳的鞋垫、鲜亮夺目的荷包等。队员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对传承人徐俪平进行了采访。徐俪平介绍到,割花这门技艺在老一辈用来做鞋垫,但随着时代发展,割花技艺不断创新,逐渐用在工艺品上。采访结束后,队员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更有队员被割花艺术深深吸引,向传承人提出希望在寒假中来此学习割花的技艺。

本次东夷小镇之行,让队员们感受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并为队员们后续在各自地区的实践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流淌在铲勺间的非遗——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

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制作和传承,1月8日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日照市东夷小镇,拜访“糖画”手艺人郑师傅。

队员们前往郑师傅的糖画摊位,与郑师傅进行交流,以深入了解糖画这门技艺。郑师傅一边回答着队员们的问题,一边熟练挥动汤勺制作糖画,两边都不耽误,队员们深感郑师傅技艺之精。在谈及如何学习技艺时,郑师傅感慨耐心、毅力对于一门技艺的重要性。

在郑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糖画制作。糖画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队员们拿起勺子,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笔画的粗细不一、画不出心中的图案、作品没完成糖浆已凝固等等,可见小小糖画背后会有多少的刻苦练习。在郑师傅的热情指导下,队员们得到了较为满意的作品。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承一门手艺的不易。

通过本次探访,队员们在郑师傅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小队成员后续思考以及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吕剧韵律飞扬,老街传守匠心——探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的传承保护现状,探索吕剧文化“两创”新路径,1月19日,非遗探查小队来到东营市文化馆参访。

来到吕剧展厅,几件高高悬挂的吕剧演出戏服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馆长向队员们介绍了吕剧的起源与发展。据悉,为了将吕剧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文化馆近年来做了很多努力,举办吕剧名家交流会、开展吕剧专场演出、参加各类戏曲展演,以此来宣传吕剧。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快餐式文化使得年轻一代对吕剧的了解更浅,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花费时间走进文化馆,不愿去了解古老的非遗。这对吕剧的传承是不利的,因此馆长也向队员们发出呼吁,希望通过本次非遗探查小队的实践活动,宣传历史悠久的吕剧文化,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来,带出去。

本次文化馆之旅,在非遗探查小队队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队员们在被精彩的吕剧文化吸引的同时,同样思考着吕剧等诸多非遗的传承现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队员们希望帮助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传播出去,让更多不了解的人了解,让更多了解的人热爱。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一辈又一辈的努力奋斗,这是青年的时代,青年必当挑起这份担子,让中华文化传承不息,源远流长。

剪纸之美,妙手无双——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莲剪纸

为深入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莲剪纸的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状况,1月20日,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日照市文化馆参访学习,深入探索“五莲剪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

队员们走进“日照非遗传习大课堂”,和小朋友们一起上了“五莲剪纸”传承人辛彦玲老师的剪纸课。老师进行了简要讲解,并进行了无底稿剪裁的示范。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底稿供队员们和小朋友们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不仅完成了基本的裁剪,还加入了自己的元素。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员采访了老师。辛老师讲述了她从小到大学习剪纸的经历和经验。谈及这项非遗的传承,辛老师认为但剪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传统文化是一个沉淀的过程,需要慢慢的去体验。老师多次强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此次探查之旅,队员们加深了对剪纸的认识,以亲身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探查打下了基础。

穿梭于榫卯间的非遗——探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船模

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船模的传承和保护现状,1月21日下午,非遗探查小队前往威海市威高民俗文化邨,拜访了船模技艺传承人秦嗣安师傅。

队员们走进秦师傅的作坊,映入眼帘的是秦师傅制作的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船模作品。队员们惊叹于小小船模竟能如此精致。随后,队员们便对秦师傅进行了采访,队员们便了解了威海船模的发展历程,以及威海船模作为北方船模的重要代表,具有鲜明的威海本土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讲解完毕后,在秦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简易模型的制作,即使是简易版,也并不轻松。小小模型的制作看似简单,实操时却面临许多问题。最后,在秦师傅帮助下,队员们得到了较为满意的作品,并深感传承不易。

本次的探访使小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有更多人了解并走近这门技艺,真正的感受它、学习它,把先人的智慧与艺术之美传承下去,让其继续熠熠生辉。

走进民间艺术,领略“指尖”魅力——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剪纸

为探寻胶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队员们选择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剪纸,体验和学习剪纸的制作过程。1月23日上午,非遗探查小队拜访了胶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迟炳杰老师,进一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智慧与艺术。

采访得知,迟老师从事于剪纸工作已经几十年了,创造性传承并发扬了“剪刻一体”的独特手法。随后,迟老师向小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胶州剪纸的发展历史。为了进一步体验剪纸艺术,小队成员在迟老师指导下学习了剪纸的制作过程,并试剪立体的“春”和“福”字。在老师的一步一步指导下,队员们学会了神奇的“一剪刀剪花”,一张彩纸翻来覆去,最后只需要剪一下,就可以变出一张规整的花样。再剪一剪刀,就又变成了镂空的样式。队员们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剪纸作品,立体的“春”字和红红火火的“福”字便立于队员们的手上。虽然没有很完美,但是却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剪纸技艺所蕴含的深厚的智慧与美感。

在学习了剪纸作品后,队员们就胶州剪纸的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问题,与迟老师展开对话。老师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年轻人都来找他学习和体验剪纸这项技艺,他都非常欢迎,也非常希望把这个技艺发扬光大。

通过这次的探访活动,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剪纸文化是我国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智慧与美感的结晶,是值得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体验的一项技艺。希望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人来传承剪纸,让剪纸文化发扬光大。

寻访舌尖上的非遗——探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昌凉虾

为深入探寻湖北宜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2月8日下午,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郑信记”凉虾旗舰店,拜访宜昌凉虾制作技艺传承人袁鸿斌先生和郑慧女士,进一步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昌凉虾,探索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经实地参观、现场访谈等,队员对“郑信记”凉虾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且全面地认识,其已有百年历史,是一家人的世代心血,也是古法技艺的百年传承,已发展成为宜昌人民家喻户晓的知名小吃品牌,于2020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传承人的面对面访谈,队员们深刻地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困难和艰辛。

此次探访活动,更加坚定了队员们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初心,更加坚信非遗文化的弘扬需要走“两创”之路,要利用自身所学推广和发扬宜昌凉虾,努力让其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宜昌凉虾。

感受非遗魅力,感悟“泰山”文化——探访泰安市美术馆

泰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众多传承千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为深入了解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日,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泰安市美术馆,实地参访和详细探讨泰安市推进非遗“两创”工作新路径。

队员们走进泰安美术馆的民俗文化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泰山人家”,了解传统民居内的摆设和生活起居用品;队员们观赏“泥巴魏”的泥塑作品,体会乡村田园独特魅力;队员们参观泰山石乐器具展览,感受这种古拙大气的石乐的气势与悠扬。

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不禁感叹于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相信,即使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非遗能守正创新,与当下的需求相结合非遗传承的未来必将是光明的。



图文:非遗探查小队

审核: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