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读懂风筝故事,传承非遗文化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2-02-08浏览次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为详细了解和深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月15日,太阳集团tyc539寻迹实践小队来到潍坊风筝博物馆考察参观。

现场参观前,实践队员通过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到风筝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实践小队发现,古时风筝不仅给予了人们对蓝天的向往,更给予了对平安喜乐生活的追求。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喜庆有余”“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实践小队通过对风筝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发现,风筝早已突破传统的束缚,登上国际的舞台,潍坊也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而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4月20-25日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风筝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搭起了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潍坊风筝也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些风筝手艺人,以风筝为载体,尝试把游戏、动漫等元素结合,在纷纭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主动创新,主动拥抱这个时代,跟这个时代融合、跟年轻人融合,让年轻人接受。跨界合作,让风筝这种传统文化,焕发了更加年轻、更加国际化的魅力。

在实践队员们看来,风筝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要把包括风筝在内的非遗传承好、发展好,这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文:寻迹实践小队

审核: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