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地理学子寒假社会实践】寻觅年画痕迹,追溯风筝历史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2-01-24浏览次数: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为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与“风筝”的制作和传承,2022年1月15日下午,太阳集团tyc539“寻迹——坊韵漫溯”实践小队前往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进行实地调研。


实践队员于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实地调研

“寻迹——坊韵漫溯”实践小队首先来到杨家埠风筝博物馆,了解了风筝的始祖——鲁班。潍坊素有“鸢都”之美誉,是蜚声海内外的风筝之都。倘若追溯风筝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创新发明之父——鲁班。相传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制造了木鹊,它可以在天上连飞三天而不落地。

实践队员来到年画雕刻作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这些年画为当时贫苦的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潍坊市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年画雕刻作坊里,62岁的颜克臣师傅正拿着刻刀,聚精会神的雕刻木板。这是他与木板年画结缘的第41个年头。一块木板,一把刻刀,颜师傅便是在这里雕刻了岁月,亦雕琢了他的人生,据颜师傅介绍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而掌握这项技艺则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队员们观看了颜师傅制作年画的过程,从简单的打稿到流利的雕刻线条,年画艺人的精雕细琢流露出了传统的美,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信仰,精巧的图案亦是民族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视觉化呈现,队员们采访了附近的老百姓,他们相信,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让我们体会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古今相通。

实践队员学习年画制作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年画制作作坊。在年画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印画这一手艺。在梨木板上用棕刷均匀上色,将纸铺在梨木板上,用擦子将画板上的墨线印到纸上,最后将纸上的墨晾干,一幅年画就完成了。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需要师傅将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将数百张白纸固定在刷印图案的位置上,再将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将纸覆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画版上的纸。如此刷完,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印,直到全部画版刷完。在此期间要控制木板与年画的精确位置,防止颜色印画到其他区域。

实践队员制作的年画

最后实践队员参观风筝制作作坊。在这里,他们观看了风筝制作的一系列流程。首先将竹条削成需要的大小,搭建出轮廓并用线及胶水固定好,然后选取一张适合的纸,并在上面绘画,再将用胶水把骨架和纸粘在一起,把多余的纸沿骨架裁剪掉,将线的一头绑在风筝的中上部。如此,便制作完成了。“杨美洁”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受到长辈的熏陶,从小开始制作潍坊风筝,对家乡的古老艺术有着浓厚的感情,杨师傅热心的为队员们展示了风筝的制作工艺,潍坊风筝的独特个性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体现,队员们便把它拍摄记录下来,希望我们的探查任务能切实帮助家乡的风筝做好宣传。

图为风筝制作师傅正搭建风筝轮廓

图为风筝师傅正绘制风筝图案

杨家埠的各项手艺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在这座古城里凝结着多少代人对传统手艺的传承和民间信仰的坚守。队员们此行不仅对杨家埠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对家乡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看到了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力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些艺术也在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探查小队的每个人也担负起了自己责任,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和调查,把杨家埠的历史印记烙印在我们心里,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力量唤醒更多的文化认同和传承。让木版年画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底蕴标识!



图片:刘竖方、刘秀文、刘红杰           

文字:寻迹——坊韵漫溯”实践小队

审核:刘伟